电话:18600136105 自主生产经营沉香,檀香,合香,香品礼盒,纸香筒,木香筒,沉香手串,檀香手串。专注于单方纯料香,使用传承方法调和出纯正香的味道。官方淘宝店:https://15910761057.taobao.com

果妙文摘

民国时期最出名的预言大师,袁树珊到底有没有真本事?

发布时间:2022-12-22 01:48:02

他是民国时期的“观星”奇人,出生于中医世家,四处求学,只为揭开命运背后的秘密他认为星象之中自有吉凶之道,曾为蒋介石指点迷津,虽精通预测之术,却告诫世人不要迷于命运,他到底是谁?他又如何看待命运?大家好,我是白朴,这一周我们人物篇要说的就是——奇人袁树珊。

 

奇人袁树珊 

袁树珊,江苏扬州人,出生于清光绪七年闰七月十五日,也就是1881年的9月8日,父亲名叫袁开昌,自幼研读经史百家,后在当地开了一家医药馆,一生以医为业,写下了数本医学书籍,中华文化虽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,但万法同源,基本同出于易学一脉,所以古代名医也大多都是预测高手,袁开昌也不例外,除了治病救人的主业之外,还有一个预测的爱好,喜欢为人推算命运,为此还曾写下过一本名为《中国历代卜人传》的书籍,希望可以从古今志士的生平中,找到命运走势的关键所在,在父亲与家族的影响下,袁树珊自小也陷入了医学与预测的研究之中,但不管是古代的医术还是预测术,都有一个无法解释的通病;在民国时期,中西方文化产生了激烈碰撞,随着科学探究的启蒙,古时的学术也开始展现出了它并不完美的一面,那就是尽管有作用,但是却讲不清楚原理,作为新时代的医者与术士,袁树珊也渐渐意识到,对于这些流传至今的学术,只有用严谨的方法证明其原理,才能使这门学术实现真正的取其精华,于是,出生于传统文化世家的袁树珊,开始了学习新文化的生活,希望可以用新时代的方法,来解释旧时代的难题。 

 

1900年,新文化如星星之火一样洒满了华夏大地,而原本人们眼中博学多才的江湖术士,也渐渐沦为了人们口中的“野学问家”,很多学术大腕都认为他们是乡野村夫,未经过相关“认证”,眼看着传统文化步入困局,袁树珊开始四处求学,第一站就去到了北京大学,而后又跟随当时的浪潮,去到了日本的东京帝国大学留学,这样的学历,已经完全不低于当时的学术大腕了,甚至新文化巨子胡适,都忍不住去找袁树珊推算,查看真伪,但袁树珊却从不看重学历,他自始至终的目的,只是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星相与命运的关系,学成归来后,正值民国乱世,袁树珊高学历术士的身份,也使得他变成了当时炙手可热的人才,各方势力都欲将其网罗于门下,但袁树珊却从不看重于功名利禄,所以婉拒了多方邀请,坚决返乡,随后与其父亲一样,开始以医术为生,预测为副业的淡泊生活。 

 

自此之后,杀伐场上少了一位谋士,扬州城内多了一位灰袍医者,秋冬束一腰带,左侧吊着罗盘玉佩,右侧插着烟管,走路时习惯将两手交叉在背后,儒雅潇洒,落落大方,听诊室内悬挂着两副对联,上联为:十亩栽桑,十亩种田。下联为:半日诊病,半日读书。这时袁树珊的心境,就已经淡泊到了极点,每到深夜,他常常奋笔疾书,在他的著作中记载,华夏文化中奇术繁多,尤其预测,源自上古,显于殷商,于今为盛,古往今来的能人异士无不推崇,想要振兴文化,取其精华,就要追本溯源,对预测之学视而不见,无异于掩耳盗铃,只有精研此术,破除神秘,直得本原,才能得预测学之本来面目,尽管此时的袁树珊仍以医术为生,但心中,却早已有了“弃医从玄”的打算 

 

学问大成 

1930年,时局动荡,袁树珊学问大成,并正式放弃医学,转身投入了星相学领域,当地名流听说此事之后,也开始纷纷拜访,希望可以见识一下,这位高学历术士的真正手段,来的第一个人,就是民国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,两人彻夜长谈后,何应钦大为震惊,对自己的命运也有了新的认知,而后何应钦又将袁树珊推荐给了蒋委员长,蒋也颇信命运,于是也欣然前往,袁树珊面对蒋公不卑不亢,大大方方地接待了蒋公,直言批述,甚得其欣赏,但由于二人职级过高,所以至于过程如何,并未有任何记录,但在当时人的眼中,能为这二人解惑的人,那必定不是凡夫俗子,所以至此之后,上至政界显要,下至富商巨贾,纷纷开始拜访袁树珊以求命单,其中就包括北洋军阀吴佩孚,吴佩孚求得命单后,还曾派军官赶赴镇江,重金请袁树珊做自己的幕僚,不过袁树珊依旧是婉拒了吴佩孚的邀请。

 

除此之外,在江苏省当地也有不少要员曾拜访过袁树珊,比如说缪斌,缪斌毕业于南洋公学,也就是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,时任江苏省民政厅负责人,一天夜里,缪斌冒着细雨,来到了袁树珊的住所,一番交谈之后,袁树珊认为其命中必有一劫,于是就留给了缪斌四个字,叫做“受累于吴”,缪斌也纳闷,看这个意思就是要被这个“吴”牵累,这个“吴”到底是谁呢?袁树珊看向窗外的蒙蒙细雨,不再开口,不是他不想说,实在是因为这个事说不清楚,自古以来,大势好断,但人生偏偏就是由小事组成,所以知命又能如何呢?还不是照样活不清楚?几年之后,抗战开始,缪斌投靠了汪精卫,变成了汉奸,一切确实如袁树珊所料,中年没有任何变数,不过抗战胜利后,缪斌又沦为了阶下之囚,无奈之下,只能请同乡吴稚辉作说客,向蒋委员长求情,按理来说,找吴稚辉没有什么问题,作为元老,他确实也能说上话,但由于吴稚辉办事过于认真,多种场合多次求情,反而激起了蒋的疑心,所以在当时出现了一个传闻,说缪斌之所以投汪逆,本是受蒋之秘令潜伏敌后,且代表重庆方面赴日与日酋秘密谈和,这下缪斌是不得不亡了,相比于其他被免死的大汉奸,缪斌确实还真的就“受累于吴”了。


抗战期间,镇江沦陷,袁树珊赶往了上海避难,由于名声过响,往来客不断,一来二去,袁树珊就在住所处开了一间
“润德堂”,专为世人预测解惑,乱世之中,最不缺的就是迷茫的人,迷者四处漂泊,渴望从命运中找到一丝定数,或者称为是目标,一时之间,润德堂外人山人海,当地小混混见状,似乎是看到了一条财路,开始不断在堂外寻衅滋事,袁树珊丝毫不在意,他料定自有贵人相助,果然,几天后青帮黄金荣也来解惑,恰逢碰到此事,于是准备替袁先生出了这口恶气,小混混见了大混混个个惶恐不安,只能去找袁树珊请罪,但袁树珊却反其道而行之,一人送了两块大洋作为酒资,这一招果然奏效,自此之后,润德堂外一片宁静,再也没了外人打扰。

  

除此之外,国民政府郭岐也曾拜访过袁树珊,在郭岐的《陷都血泪录》一书中曾经写到过,袁树珊认为他是军人的命,四十岁之时可升少将师长。此后将有一场沙漠作战,因此战失败,或有性命之忧。不过,最终仍能顺利脱,从此一帆风顺、后福可羡,确实一切果真应验,郭在四十岁担任了四十五师少将师长,驻守伊犁精河,后来四十五师被敌机轰炸,全军覆灭,郭岐渴至昏死,后为敌人救活,于战后交换战俘时,始又归队,此后,一生顺利。

 

兴办学堂 

袁树珊平生最敬佩的有两人,分别就是伏羲与武训,伏羲就不用说了,常被称为是人文始祖,创造了八卦,这个武训是山东省冠县柳林镇武庄人,是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, 可以称为是“公益教育家”,虽然袁树珊平生不看重财富,但大多解惑者都是达官贵人,所以也攒下了一定的资金,到了晚年,袁树珊回到了家乡,修建了一处伏羲庙,并且兴办了一所六年制的小学,取名为卧雪小学,卧雪取的是袁安卧雪的典故,希望学子能够刻苦求学,卧雪小学不收取学费,不限制地区,并且还免费发给学生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,一时之间,卧雪小学变成了乱世之中的一方净土,不过乱世净土,仍旧逃不过乱世的制裁,由于日寇侵入,学校在第三年的暑假被迫停办,为了助学子圆梦,袁树珊又将修建好的伏羲庙改成了校舍,并因此创办了伏羲小学,继续兴办义学,这一举拆庙兴学,也变成了当地的一段佳话,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手,但可惜的是,袁树珊再无财力维持学校运转,所以伏羲小学不得不向学生们收取一定的费用,为此,袁树珊心怀愧疚,在伏羲小学门前写下了一块匾额,内容为“不如武训”。 

 

说起来,袁树珊也算是一个科学的术士,他不像当时的星象家一样,刻意宣扬其古文化的神秘,而是希望用更为简练的方法,让人们重新认识这门学问,他在晚年的著作中写道:“来向星相家请教的不外三种人:一是受重大刺激;二是迷于名利;三是有的走投无路,所以不得不察颜定色,善为指点。”但知命真的能改变未来吗?也不见得,人生在世,就是一场磨练,命运之所以曲折,是为了让我们对生活有所感悟,所以知命不是关键,改命也不是关键,暮年之时,能不被外物所牵累,能学会拿起放下,能对命运有所见解,能对得起自己的内心,这也就不枉此生了,如若不能,那就要扪心自问,重新去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,所以袁树珊是如何看待命运呢?命运是人生的必经路,求命问命,不如感悟求知,泰然处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