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以载道
闻雪:雪降于寒日,但秉承天心,润泽四野,积蓄着盎然生机,冬去春来,寰宇间,自有阴阳消息,生生不灭。听月:天地日月一般,月之光乃日之光也,地中生物者,皆天气也,无成代终,地之道也, 此即《易》之所云:“日往则月来,月往则日来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”。沐风:陟彼三山兮商岳嵯峨,天降五老兮迎我来歌,有黄龙兮自出于河,负书图兮委蛇罗沙,南风之薰兮,可以解吾民之愠兮。和露:清透若谷,灵动非凡,品香人心念稍动,香韵随之立动,恍若晶莹水滴,照映万象;亦如智者感应八风,洞悉天地变化……
时人附庸风雅,兼受东瀛“道”、“技”混淆之惑,每每动辄论道。似乎不称“道”,无以彰显境界之高:言茶则茶道,言花则花道,言书则书道。
香未能幸免,故也有了香道。
究本溯源,“香道”二字倒也并非全属无稽。傅京亮老师也曾以“中国香道”为题撰写香学专着。
然而,此道非彼道。
《中庸》有云: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”
傅老师总说:“香是用来养性的。”他的“香道”,亦可谓“率性之道”。
香臻妙谛,实为心音所化。正如孟子所言:“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;知其性,则知天矣。存其心、养其性所以事天也。夭寿不贰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。”
故能天人合一,性命相和。
如今,知文以载道者众,悟香以载道者少。
周敦颐论“文所以载道”曰:“文辞,艺也;道德,实也。美则爱,爱则传焉。贤者得以学而至之,是为教。”
然而世间文辞有限,着于文时,心之真意常已失其大半。
禅宗强调:“教外别传,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”
古来说法之成败,指心见性而已。
香之通无化有,出入有间无间,恰最宜作为“修道之教”,故“以香说法”之香积净土为佛国至高之境。
我原本最是好逸恶劳,喜静不喜喧。有时连自己也奇怪,怎么一到了傅老师面前就喋喋不休得让人头疼,问东问西问古问今,问个没完没了,好像要把几辈子的不解通通从他那里找到答案。
或许是因为,轮回往复里,能遇到的值得相询之人实在不多吧。
可是,问了那么多,似乎又并没问到过真正想问的。
有那么多真正想问的,也其实从来不知该从何问起。
直到一日,品了他集半生修为所创的四款香品,忽然间,所有疑问迎刃而解。
原来,语言交流再多,终究囿于我的此生之命与他的此生之命,实难淋漓尽致。
而香之所述,则可破去时空藩篱,宣尽本性志趣,“我自己”与“他自己”间无碍无阻,心领神会。
傅氏妙香载道为何,难用语言描绘,以下仅为品香过程的点滴记录
因前几日睹徽宗《雪江归棹图》而心驰神往,特别好奇傅老师香中的“雪”是何境韵,于是四种香品里,我首先选了“闻雪”来品。
出乎意料,香云起处,竟全无冰天雪地的幽寒!我惊奇地“咦”了一声:“怎么这么暖?”
老师莞尔:“雪本来是暖的啊。”
温煦,宛若阳春。
一时间,脑中先存下的前人“独钓寒江雪”等等诗句,《西岩松雪图》等等画作,在此香的比较下,竟都成了冷寂病郁的凭白折磨。
我喃喃:“这香的意境,已非两千年之内所有。”
老师得意地笑着:“两年前……嗯?”
对,不止两千年!
这香至清至阳,便如我只在书中读过的,“笑语晏晏,有可喜乐的太阳”的“妙相人间”。该是三王之际吧!
有道是“三王之事,万不存一,诗书所记,圣贤所立,有可长太息者独器也乎哉”。其实,重器虽存,毕竟数千载风霜销磨,最初的天真早已蒙上了沧桑。反倒是这香中的纯朴气息与强大的生命力,才全无折损的呈现出上古风貌。
雪降于寒日,但秉承天心,润泽四野,积蓄着盎然生机。
冬去春来,寰宇间,自有阴阳消息,生生不灭。
老师斋号“听月轩”,“听月”之香想来正如其自传吧。
充满期待地将香燃起,我顿时愕然。
追着他嘟囔:“这……这怎么像女孩子和的香似的……”
他一怔。
我却不待他说话,又惊诧低呼:“好欢快啊!这香竟然这么喜悦!”随即我顽皮一笑,“我发现,老师您实在是个心理特别特别健康的人!”
老师佯嗔:“原来你一直以为我是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啊!”